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台州市区临时建设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2 01:32:33  浏览:923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台州市区临时建设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

浙江省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台州市区临时建设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

台政办发〔2012〕1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台州市区临时建设管理若干规定》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各自实际,认真做好实施工作。


  二○一二年一月三十日


   台州市区临时建设管理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台州市区临时建设管理,规范临时建设行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结合台州市区实际,经市政府同意,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台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用地建设开发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建设正式项目。

  符合本规定需要临时建设的,应当依法取得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者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三条 在台州市城市规划区内因建设项目施工或者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应当办理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除前款规定的情形外,不得批准临时用地。法律、法规、规章及上级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按照分类别差异化管理的原则,台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用地划分为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

  城市核心区和主要道路沿线为重点区域,其余为一般区域。具体范围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确定并报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公布。

  第五条 重点区域内的用地除城市公共设施外,不得办理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重点区域内的村留地因公共利益、政府引进项目或者城市街景改造需要建设“长规划、短安排”项目的,由项目所在地区政府或者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台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通过“一事一议”方式提出意见,经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长规划、短安排”项目,其建设前建筑方案应当报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并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重点区域内的村留地经确定后,两年内无法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的,应当在征得相关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后,由该村留地所在区政府或者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台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建设临时绿地或者公共停车场;该村留地范围内的建筑物尚未拆除无法建设临时绿地或者公共停车场的,应当建设临时景观围墙。

  第六条 一般区域内的用地需要建设临时建设项目的,由项目所在地区政府或者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台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确定。项目建设前,“长规划、短安排”项目应当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其他临时建设项目应当办理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七条 临时建设项目应当按照下列要求进行严格控制:

  (一)性质控制。业态定位原则上应当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二)规模控制。建筑层数不得超过3层,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2米。

  (三)形态控制。建筑立面风格、色彩、用材、形式、建筑后退红线等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四)环境控制。应当配置相应的绿地、停车泊位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第八条 临时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技术标准的规定。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临时建设项目施工图纸进行建设,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报经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

  临时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正式建设项目的要求进行批后监管、规划核实。未通过规划核实的临时建设项目,不得投入使用。供水、供电、供气部门在签订供水、供电、供气合同时,应当严格审查临时建设项目的合法性;合同期限不应超过临时建设项目有效期剩余时限。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企业登记过程中,应当按照企业登记有关规定严格审查住所地条件,凡是住所地不合法或者无法提供住所地合法证明的,不予办理登记;上级政府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条 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有效期不得超过两年。“长规划、短安排”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有效期与该项目批准的土地使用年限一致;其他临时建设项目的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有效期不得超过两年。

  有效期届满确需延续的,可以在有效期届满前三十日内向原核发机关申请办理延续手续,每次延续期限不得超过一年。逾期未申请延续或者延续申请未获得批准的,相应的规划许可证在有效期届满后失效。

  第十条 临时建设项目不得改变规划许可确定的用途,并应当在规划许可的有效期届满前自行拆除。

  未经批准建设临时建设项目、临时建设项目未按照批准的内容进行建设或者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责令拆除,可以并处临时建设项目工程造价一倍以下的罚款。

  第十一条 椒江、黄岩、路桥区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管理权限,加强对临时建设的日常监管,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保监会关于第五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监会关于第五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

保监发〔2010〕75号


各保监局、各保险公司:

  根据《国务院关于第五批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0〕21号),中国保监会决定取消行政审批项目5项,现予公布,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中国保监会及各保监局即日起不再受理已取消项目的申请。已经受理、尚未完成审批的项目,停止审批。中国保监会及各保监局及时将停止审批的决定及原因通知申请人。

  二、取消项目的后续管理措施,按《已取消行政审批项目及后续管理措施一览表》(见附件)执行。

  三、请各保监局接到本通知后,及时转发给辖内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外国保险机构驻华代表机构、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学会。

  

  附件:已取消行政审批项目及后续管理措施一览表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附件

  已取消行政审批项目及后续管理措施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后续管理措施

1
保险代理机构重大事项变更审批
一、投资者收购已有中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股权,使收购完成后,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合计外资股比高于25%的应于收购完成后5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收购已有中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股权,使收购完成后,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合计外资股比高于25%,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并无符合有关规定的资质条件境外投资者,中国保监会将依据有关规定采取相关行政措施。

二、中资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变更主要股东、股权结构重大变更、变更注册资本等重大事项变更,以及保险公估机构合并、分立、变更组织形式等,应自事项发生之日起5日内,向所在地保监局书面报告。

三、依据《保险法》第132条,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经纪机构合并、分立、变更组织形式作为行政审批项目保留,按照《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监管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监管规定》的要求审批。

2
保险公估机构重大事项变更审批

3
保险经纪机构重大事项变更审批

4
保险公司制定地方保险费率核准
该项目不作为单独的行政审批项目,我会按照《保险法》规定,保留“关系社会公众利益的保险险种、依法实行强制保险的险种和新开发的人寿保险险种的保险条款审批”项目。保险公司的保险条款、费率审批及备案管理措施以《财产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人身保险产品审批和备案管理办法》为准。

5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重大事项变更审批
该项目不作为单独的行政审批项目,与我会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保险公司重大事项变更审批”合并。即分支机构的撤销、变更营业场所审批延续原审批程序。分支机构变更名称审批改为事后备案。



节约能源监测管理暂行办法

铁道部


节约能源监测管理暂行办法
1991年12月25日,铁道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为加强铁路节约能源管理,促进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铁路节能工作适应生产发展需要,根据国务院《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国家计委《节约能源监测管理暂行规定》、铁道部《铁路节约能源管理暂行细则》,特制定本办法。
第2条 本办法所称节能监测是指由政府节能主管部门授权,经计量认证合格和监测职能审定批准的节能监测机构,依据国家有关节约能源的法规、铁道部规定能源标准,对铁路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测、评价以及对浪费能源的行为提出处理意见等带有执法性质的节能管理活动。

第二章 机构与职责
第3条 根据铁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特点,铁路节能监测工作按照全国节能监测管理中心的安排和部署,由铁道部节能办公室负责统一组织管理。铁路局及铁道部各总公司节能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部门所属企事业单位的节能监测工作。
第4条 铁路设运输、工程、工业节能监测中心。铁路运输节能监测中心负责对各铁路局及其所属企业的节能监测工作;铁路工程节能监测中心负责工程、建筑总公司所属企业的节能监测工作;铁路工业节能监测中心负责工业、物资、通号总公司所属企业的节能监测工作。铁路其他企业、事业、团体、院校需进行监测时,可委托就近的铁路节能监测中心进行。
第5条 铁路节能监测中心的主要职责:
1、对铁路局、总公司节能监测中心(站)进行技术和业务指导。
2、收集、整理行业节能监测资料,组织开展节能监测技术研究、情报交流、技术培训和咨询工作,承担行业内所属单位节能监测纠纷的技术仲裁工作。
3、组织铁路各企业节能监测中心(站)监测人员的技术业务考核工作。
4、定期汇总行业节能监测情况、建议,并向铁道部节能主管部门和国家节能监测归口管理部门报告。
5、根据铁道部节能主管部门的部署,制定节能监测年度计划和中期规划,参与制定有关监测办法、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6、按全国节能监测管理中心和铁道部安排的监测计划组织开展并具体参与节能监测工作,提出对监测不合格单位的处理意见报部审定。
7、承担国家和部节能主管部门委托的其它节能监测工作。
8、受节能主管部门委托,参与对基建、技改工程项目的能耗审查和节能技改项目的节能技术论证和评价。
第6条 部属企业节能监测中心(站)的主要职责:
1、协助上级节能主管部门编制本部门监测规划、计划,参与拟定有关办法、技术规范、标准等。
2、组织所属单位的节能监测工作,对不合格单位提出处理意见,报节能主管部门审定。对所属节能监测站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管理。
3、承担所属节能监测站监测人员技术、业务考核。
4、承担所属单位节能监测技术纠纷的仲裁。
5、开展节能监测技术研究、情报交流、技术培训,收集整理、储存所属单位节能监测的数据、资料,定期向节能主管部门和行业节能监测中心汇总报告工作情况及建议。


6、承担行业节能监测中心和同级节能主管部门委托的任务。

第三章 监测内容及程序
第7条 节能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1、检测、评价合理用热情况;
2、检测、评价合理用电情况;
3、检测、评价合理用油情况;
4、检测、评价合理用水情况;
5、协助有关部门对供能质量进行监督检测;
6、对在铁路部门使用社会上销售的节能产品的耗能指标进行检测和抽查、验证;
7、协同产品质检部门对用能产品的能耗及产品能耗有关的工艺、设备、网络等技术性能的检测、评价。
第8条 节能监测机构对被监测单位进行监测时,要严格执行节能监测技术规程和有关技术标准。
第9条 铁路用能单位应认真接受铁道部节能主管部门安排的节能监测。节能监测分综合监测和单项监测。重点耗能企业应按计划定期进行综合监测,一般企、事业和其他需要进行监测的用能单位,可不定期地进行单项节能监测。定期监测中心(站)也可以对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情况随时进行监测。
第10条 被监测单位应向节能监测中心(站)提供与监测有关的技术文件和资料,根据监测中心(站)的具体要求做好准备,提供监测必要的条件。
第11条 监测工作完成后,监测机构一般应在两周内(最长不超过一个月)向被监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提交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监测日期、监测依据(进行监测的文件编号)、被监测单位名称,监测项目及内容(包括测算数据、分析判断依据等)、评价结论和处理意见。监测负责人和监测机构负责人应在监测报告上签字。
第12条 经初次监测不合格者,给予警告,并限期整改;整改后进行复测,复测不合格者经同级节能主管部门核准,对其进行能耗超标罚款。再次复测不合格者,报请节能主管部门批准给予减供、限供能源,直至查封设备的处罚。拒绝监测者视为监测不合格,给予警告或能耗超标罚款处理。
能耗超标应按有关规定罚款,罚款不得列入成本和营业外支出,罚款按规定上交,做为节能改造基金。
第13条 对企业在用的属于国家已公布淘汰的机电产品,经监测不符合国家节能标准规定时,节能监测中心(站)有责任督促其订出规划,尽快更新或改造。
第14条 被监测单位对监测处理意见有异议时,在接到处理通知书后半月内向上级节能主管部门申诉,上级节能主管部门应予受理,并在一个月内做出处理结论。

第四章 节能监测机构的管理
第15条 节能监测机构须按有关认证审定办法要求,经认证审定考核合格后,由上级节能主管部门批准,发给证书,方能施行其节能监测职能。
第16条 节能监测中心(站)实行主任(站长)负责制。节能监测中心(站)应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确有技术专长、热爱节能监测工作的工程技术干部。节能监测专业技术干部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待遇与其他部门技术干部相同。
第17条 节能监测有关的技术规范、标准和方法可视为技术成果,其优秀者可参与科研成果评比。节能监测资料和文件,凡属涉及机密者,应严格按照保密制度处理。
第18条 能监测人员应具备节能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国家有关能源的方针、政策,通晓节能监测的技术标准、规程,熟悉节能监测方法,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用能特点。节能监测专业人员须经铁路行业节能监测中心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聘任,并授予《节能监测员》证书。日常凭《节能监测员》证书从事节能监测工作。
第19条 节能监测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应严守纪律,廉洁奉公,秉公办事。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者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20条 节能监测机构从事监测时,按收费标准收取监测仪器设备折旧费、材料费和劳务费。
对铁路内部进行监测的收费标准须由铁路节能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协调批准后实行;对路外的监测收费按当地政府部门制定的标准执行。
节能监测收费标准及核算办法另行公布。

第五章 附 则
第21条 本办法由铁道部节能办公室负责解释。部属企业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22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