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2001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5 17:34:38  浏览:985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2001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

教育部


2001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


2004-04-29


          一、增设专业

  哲学(010101):中国政法大学、扬州大学、湖北大学、宝鸡文理学院、西北政法学院

  经济学(020101):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长春大学、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安徽工业大学、集美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宜春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湖南工程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体育学院、海南师范学院、重庆交通学院、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学院、贵州财经学院、延安大学、西北政法学院、西安体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020102):北京邮电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华北工学院、大连轻工业学院、盐城工学院、常州工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嘉兴学院、中国计量学院、湖州师范学院、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江西农业大学、赣南师范学院、济南大学、潍坊学院、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临沂师范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武汉化工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黄冈师范学院、襄樊学院、江汉大学、湘潭工学院、长沙交通学院、中南林学院、韶关学院、惠州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桂林工学院、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轻化工学院、四川工业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学院、贵州大学、西安工业学院、陕西理工学院、西安邮电学院、西安财经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财政学(020103):南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江苏大学、郑州工程学院河南大学

  金融学(020104):北京外国语大学、沈阳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煤炭经济学院、河南大学、江汉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西工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甘肃工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青海大学保险(020107W):天津理工学院、天津财经学院、山西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

  金融工程(020109W):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税务(020110W):中央财经大学

  信用管理(020111W):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网络经济学(020112W):厦门大学

  法学(030101):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河北理工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山西师范大学、雁北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沈阳大学、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吉林大学(五年或六年)、北华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淮海工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盐城师范学院、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浙江工程学院、浙江林学院、阜阳师范学院、安庆师范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宜春学院、华东交通大学、赣南师范学院、井冈山师范学院、潍坊学院、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曲阜师范大学、临沂师范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原工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华中农业大学、荆州师范学院、襄樊学院、江汉大学、南华大学、长沙电力学院、岳阳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湘潭师范学院、广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重庆三峡学院、攀枝花学院、西南林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玉溪师范学院、延安大学、西安石油学院、陕西理工学院

  社会学(030301*):云南民族学院

  社会工作(030302):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太原重型机械学院、东北电力学院、长春师范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苏州科技学院、淮阴工学院、浙江工程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师范学院、杭州商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南昌航空工业学院、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烟台师范学院、临沂师范学院、山东经济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工学院、广西民族学院、西南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学院、四川师范学院、宜宾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财贸学院、西安邮电学院、兰州商学院、甘肃政法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新疆大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030401):内蒙古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煤炭经济学院、西北政法学院、甘肃政法学院

  国际政治(03040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同济大学、安徽财贸学院、青岛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新疆大学

  外交学(030403*):武汉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030404):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师范学院、江苏大学、青岛大学、江汉大学、玉林师范学院、渝西学院、宜宾学院、乐山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天水师范学院、昌吉学院

  治安学(030501):西南政法大学、甘肃政法学院

  侦查学(030502):西北政法学院

  边防管理(030503):西北政法学院

  火灾勘查(030504W):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禁毒学(030505W):云南大学

  教育学(040101):上海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温州师范学院、淄博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湛江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宜宾学院、乐山师范学院、云南大学、兰州大学、河西学院

  学前教育(040102):天津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南通师范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喀什师范学院

  特殊教育(040103):长春大学

  教育技术学(040104):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燕山大学、唐山师范学院、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延边大学、吉林工学院、佳木斯大学、苏州大学、盐城师范学院、浙江海洋学院、赣南师范学院、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潍坊学院、烟台师范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孝感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江汉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湛江师范学院、广西工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宜宾学院、贵州财经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曲靖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学院

  小学教育(040105W):唐山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学院、北华大学、长春师范学院、浙江海洋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温州师范学院、漳州师范学院、湘潭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

  艺术教育(040106W):华东师范大学

  人文教育(040107W):西南师范大学

  科学教育(040108W):重庆师范学院

  体育教育(040201):天津师范大学、唐山师范学院、太原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沈阳师范学院、江南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安庆师范学院、漳州师范学院、南昌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青岛大学、孝感学院、江汉大学、衡阳师范学院、韶关学院、嘉应学院、玉林师范学院、渝西学院、宜宾学院、乐山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贵州民族学院、曲靖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昌吉学院

  运动训练(040202*):大连大学、华东交通大学、青岛海洋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江汉大学、陕西理工学院、石河子大学、新疆师范大学

  社会体育(040203):东北大学、抚顺石油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南通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南方冶金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运动人体科学(040204*):天津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

  民族传统体育(040205*):中央民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扬州大学、郑州大学、黄河科技学院、洛阳师范学院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040318W):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五年)、四川师范学院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040331W):玉溪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05010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江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商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江西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汉大学、湖南商学院、重庆大学、宜宾学院、西南财经大学、西安财经学院、河西学院、兰州商学院、昌吉学院

  汉语言(050102):北方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塔里木农垦大学、昌吉学院

  对外汉语(050103*):南开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华侨大学、郑州大学、洛阳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学院、云南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050104):青海师范大学

  古典文献(050105*):陕西师范大学

  应用语言学(050107W):北京大学

  英语(050201):北京服装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抚顺石油学院、沈阳化工学院、大连轻工业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大庆石油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南通工学院、淮阴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中国计量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温州医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泰山医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中原工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南财经学院、武汉化工学院、武汉科技学院、江汉大学、湛江海洋大学、重庆工学院、重庆医科大学、涪陵师范学院、攀枝花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四川轻化工学院、泸州医学院、宜宾学院、成都体育学院、遵义医学院、西南林学院、西北轻工业学院、陕西理工学院、西安邮电学院、河西学院、甘肃政法学院、青海民族学院、昌吉学院、新疆财经学院

  俄语(050202):北京广播学院、东北大学、徐州师范大学

  德语(050203*):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燕山大学

  法语(050204*):南开大学、黑龙江大学、四川师范大学

  日语(050207):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天津财经学院、东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气象学院、苏州科技学院、南通师范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福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山东财政学院、郑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江汉石油学院、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林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宁夏大学

  朝鲜语(050209*):北京广播学院、齐齐哈尔大学

  泰语(050220*):上海外国语大学

  越南语(050223*):北京广播学院

  葡萄牙语(050231*):北京广播学院

  意大利语(050237*):南京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荷兰语(050245W):北京广播学院

  新闻学(050301*):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山西财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淮海工学院、上饶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学院、烟台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株洲工学院、岳阳师范学院、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乐山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延安大学、西安体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050302):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同济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南昌大学、聊城师范学院、郑州工程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南阳师范学院、三峡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北师范学院、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内江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学院

  广告学(050303):北京服装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包头钢铁学院、沈阳建筑工程学院、辽宁工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吉林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工程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浙江财经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淮南师范学院、安徽财贸学院、赣南师范学院、山东大学、江汉大学、吉首大学、广西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石油学院

  编辑出版学(050304):内蒙古民族大学、四平师范学院、青岛海洋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传播学(050305W):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050401):石油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廊坊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吉林大学、哈尔滨学院、南京晓庄学院、宜春学院、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上饶师范学院、德州学院、孝感学院、江汉大学、常德师范学院、广州大学、韶关学院、肇庆学院、渝西学院、西南民族学院、云南大学、曲靖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宝鸡文理学院、西安石油学院、陕西理工学院、渭南师范学院、天水师范学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喀什师范学院、昌吉学院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050402):吉林大学、贵州大学、西北民族学院

  音乐表演(050403):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兰州商学院

  绘画(050404):北京印刷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理工学院、齐齐哈尔大学、杭州师范学院、郑州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雕塑(050405):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五年)、江苏大学(五年)、郑州轻工业学院、西南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五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美术学(050406):唐山师范学院、包头师范学院、哈尔滨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江苏大学、皖西学院、宜春学院、潍坊学院、商丘师范学院、江汉大学、嘉应学院、涪陵师范学院、曲靖师范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学院、伊犁师范学院、昌吉学院

  艺术设计学(050407):吉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

  艺术设计(050408):北方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商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学院、大连民族学院、通化师范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东南大学(五年)、盐城师范学院、南通师范学院、南京晓庄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华侨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青岛化工学院、莱阳农学院、临沂师范学院、焦作工学院、安阳师范学院、河南财经学院、华中农业大学、荆州师范学院、襄樊学院、江汉大学、湖南工程学院、岳阳师范学院、湘潭师范学院、广东工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湛江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学院、攀枝花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工业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宜宾学院、贵州工业大学、玉溪师范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舞蹈学(050409):天津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学院、齐齐哈尔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杭州师范学院、南昌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荆州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云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舞蹈编导(050410):内蒙古大学、江南大学

  表演(050412):天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戏剧影视文学(050414):首都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050415):吉林艺术学院 摄影(050416):太原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重庆大学、重庆商学院、云南艺术学院

  录音艺术(050417):南京艺术学院

  动画(050418):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同济大学、江苏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工程学院、杭州商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南民族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西北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050419*):内蒙古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四川音乐学院、西北大学

  广播电视编导(050420):内蒙古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重庆邮电学院、西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

  历史学(060101):太原师范学院、江苏大学、泉州师范学院、德州学院、潍坊学院、江汉大学、内江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河西学院

  世界历史(060102*):河南大学

  考古学(060103):安徽大学

  博物馆学(060104):陕西师范大学

  民族学(060105*):内蒙古大学、重庆三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070101):石油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长春大学、东北电力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江苏大学、南京气象学院、南京经济学院、嘉兴学院、中国计量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焦作工学院、郑州工程学院、江汉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宜宾学院、西南财经大学、楚雄师范学院、西安科技学院、河西学院、昌吉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070102):北方工业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天津轻工业学院、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沈阳工业学院、大连铁道学院、东北林业大学、河海大学、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南通工学院、苏州科技学院、淮阴工学院、淮海工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通师范学院、浙江海洋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温州师范学院、安徽农业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安徽财贸学院、华侨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宜春学院、南昌航空工业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潍坊学院、青岛化工学院、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经济学院、洛阳工学院、信阳师范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农学院、湖北师范学院、吉首大学、南华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商学院、暨南大学、五邑大学、肇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海南师范学院、重庆交通学院、重庆工学院、重庆师范学院、渝西学院、攀枝花学院、四川轻化工学院、乐山师范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延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兰州商学院、青海民族学院

  物理学(070201):江苏大学、淄博学院、江汉大学、宜宾学院、乐山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河西学院、昌吉学院

  应用物理学(070202):北京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包头钢铁学院、鞍山钢铁学院、黑龙江大学、南京邮电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南通师范学院、集美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学院

  化学(070301):大庆石油学院、江苏大学、淄博学院、青岛化工学院、江汉大学、肇庆学院、渝西学院、涪陵师范学院、宜宾学院、遵义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河西学院、昌吉学院

  应用化学(07030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北理工学院、沈阳农业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南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南通师范学院、皖西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阜阳师范学院、江西农业大学、井冈山师范学院、临沂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江汉石油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学院、西安石油学院、石河子大学

  生物科学(070401):河北农业大学、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哈尔滨学院、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井冈山师范学院、德州学院、淄博学院、莱阳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三峡大学、惠州学院、嘉应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涪陵师范学院、四川农业大学、乐山师范学院、贵州大学、遵义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西学院、伊犁师范学院

  生物技术(070402):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河北理工学院、延边大学、同济大学、江苏大学、南通医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南通师范学院、宁波大学、温州医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华东地质学院、江西农业大学、济南大学、潍坊学院、泰山医学院、滨州医学院、临沂师范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大学、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学院、湖南大学、湛江海洋大学、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玉林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学院、重庆邮电学院、西南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轻化工学院、四川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学院、天水师范学院、石河子大学、新疆师范大学

  生物信息学(070403W):浙江大学

  生物信息技术(070404W):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球化学(070602):成都理工大学

  地理科学(070701):德州学院、海南师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楚雄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 プ试椿肪秤氤窍绻婊管理(070702):天津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南通师范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济南大学、青岛建筑工程学院、临沂师范学院、中南林学院、广州大学、桂林工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

  地理信息系统(070703):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理工学院、四平师范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阳师范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学院、西南林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地球物理学(070801):大庆石油学院

  海洋技术(071002):天津轻工业学院

  海洋管理(071003W):青岛海洋大学

  军事海洋学(071004W):青岛海洋大学

  理论与应用力学(071101):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淮南工业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71201):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廊坊师范学院、沈阳大学、沈阳化工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大庆石油学院、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南通师范学院、浙江大学、浙江科技学院、上饶师范学院、井冈山师范学院、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建筑工程学院、莱阳农学院、焦作工学院、郑州工程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湖北民族学院、长沙电力学院、湖南师范大学、韶关学院、茂名学院、玉林师范学院、渝西学院、西南石油学院、四川轻化工学院、贵州民族学院、西安科技学院、西北轻工业学院、甘肃工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伊犁师范学院

  微电子学(071202):江南大学、南京邮电学院、厦门大学、湘潭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071203*):北京邮电大学、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华北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合肥工业大学、济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西南科技大学、贵州大学、西安理工大学

  信息安全(071205W):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重庆邮电学院、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云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材料物理(071301):石油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民用航空学院、天津理工学院、安徽大学、山东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贵州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材料化学(071302):石油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沈阳建筑工程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安徽大学、华东地质学院、青岛海洋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河南大学、湘潭师范学院、西安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环境科学(071401):天津轻工业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东北大学、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吉林化工学院、北华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杭州师范学院、皖西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山东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内江师范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兰州铁道学院、新疆师范大学

  生态学(071402):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

  心理学(071501):北京林业大学、复旦大学、湖北大学、四川师范学院、乐山师范学院

  应用心理学(071502):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商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太原师范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苏州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南通师范学院、温州医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医科大学(五年)、皖南医学院(五年)、安徽中医学院(五年)、郑州大学、南阳师范学院、江汉大学、湖南中医学院、泸州医学院(五年)、内江师范学院、贵阳中医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统计学(071601):北京广播学院、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桂林工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石油工程(080102):重庆工学院

  矿物加工工程(080103):山东科技大学、贵州工业大学

  金属材料工程(080202):辽宁工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盐城工学院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080203):大连轻工业学院、吉林大学、佳木斯大学、苏州大学、青岛化工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080204):河北大学、燕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淮南工业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江汉石油学院、南华大学、株洲工学院、茂名学院、西南石油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学院、陕西理工学院ゲ牧峡蒲в牍こ(080205Y):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大连轻工业学院、辽宁工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中原工学院、湖北工学院、暨南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重庆工学院、兰州铁道学院

  复合材料与工程(080206W):哈尔滨工业大学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080208W):昆明理工大学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080209W):中南大学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080210W):昆明理工大学

  稀土工程(080211W):南方冶金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80301):内蒙古民族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四平师范学院、江汉大学、韶关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攀枝花学院、贵州大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80302):黑龙江工程学院、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江汉大学、湘潭工学院、茂名学院

  工业设计(080303):中国农业大学、天津理工学院、大连大学、鞍山钢铁学院、抚顺石油学院、延边大学、长春大学、佳木斯大学、上海海运学院、扬州大学、河海大学、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常州工学院、淮海工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淮南工业学院、华东地质学院、潍坊学院、武汉大学、江汉大学、长沙交通学院、湖南工程学院、重庆交通学院、西南石油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兰州铁道学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080304):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安徽工业大学、江汉石油学院、江汉大学

  车辆工程(080306W):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辽宁工学院、同济大学(五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工程学院、洛阳工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工业学院、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080307W):江苏大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080401):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河北建筑科技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农业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通工学院、常州工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程学院、华东交通大学、南方冶金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原工学院、江汉大学、湘潭师范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工业学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080501):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建筑科技学院、燕山大学、华北工学院、包头钢铁学院、中国计量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工程学院

  核工程与核技术(080502):四川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80601):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临沂师范学院、茂名学院、云南农业大学

  自动化(080602):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长春大学、长春工程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德州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江汉大学、岳阳师范学院、桂林工学院、西南师范大学、四川工业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080603):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经贸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长春工程学院、哈尔滨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常州工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湖州师范学院、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烟台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武汉工业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江汉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惠州学院、重庆交通学院、西南农业大学、攀枝花学院、四川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云南农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通信工程(080604):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商学院、河北建筑科技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四平师范学院、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淮阴工学院、淮海工学院、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淮南工业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师范学院、河南大学、江汉大学、吉首大学、株洲工学院、汕头大学、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西工学院、广西师范学院、海南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学院、四川师范学院、延安大学、西安工业学院、西北民族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605):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天津农学院、廊坊师范学院、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内蒙古财经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南京审计学院、皖西学院、泉州师范学院、泰山医学院、山东经济学院、江汉大学、肇庆学院、茂名学院、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玉林师范学院、涪陵师范学院、攀枝花学院、宜宾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曲靖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甘肃农业大学、河西学院、甘肃政法学院、昌吉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606):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理工学院、沈阳工业学院、沈阳化工学院、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气象学院、南通工学院、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淮南师范学院、福建农林大学、长沙交通学院、西北工业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080607):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燕山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大学、南昌航空工业学院、郑州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五年)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080608Y):北京理工大学、宁波大学、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攀枝花学院

  信息工程(080609Y):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南京邮电学院、洛阳工学院、广州大学

  软件工程(080611W):北京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云南大学、西北大学

  网络工程(080613W):华北电力大学、鞍山钢铁学院、湘潭工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云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080614W):电子科技大学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080615W):电子科技大学

  光电信息工程(080616W):南京理工大学

  广播电视工程(080617W):北京广播学院

  电气信息工程(080618W):北方交通大学

  建筑学(080701):燕山大学(五年)、沈阳工业大学、淮阴工学院(五年)、常州工学院、浙江工程学院(五年)、浙江科技学院(五年)、山东科技大学(五年)、焦作工学院、洛阳工学院(五年)、陕西理工学院

  城市规划(080702):河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武汉化工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江汉大学、长沙交通学院、深圳大学、西南民族学院、西安理工大学(五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工业大学(五年)

  土木工程(080703):内蒙古农业大学、佳木斯大学、哈尔滨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华东地质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山东工程学院、孝感学院、襄樊学院、攀枝花学院、西安石油学院、兰州大学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080704):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石油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理工学院、山西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合肥工业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

  给水排水工程(080705):东北电力学院、东南大学、湘潭工学院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080706W):中南大学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080724W):长安大学

  水利水电工程(080801):长沙电力学院、兰州铁道学院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080802):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青海大学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080803):上海海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

  测绘工程(080901):鞍山钢铁学院、长春工程学院、重庆交通学院、西南石油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080902W):武汉大学、长安大学

  环境工程(081001):天津理工学院、河北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东北电力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长春工程学院、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上海水产大学、苏州大学、淮阴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宁波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烟台大学、青岛大学、泰山医学院、渝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轻化工学院、四川工业学院、西南林学院、西安工业学院

  安全工程(081002):天津理工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青岛化工学院、中原工学院、武汉化工学院、昆明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081101):内蒙古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江汉大学、广州大学、重庆工学院、攀枝花学院

  制药工程(081102):北京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化工学院、延边大学、吉林工学院、扬州大学、淮海工学院、徐州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武汉工业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南华大学、湛江海洋大学、广西中医学院、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工业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中医学院、宁夏大学

  交通运输(08120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吉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江苏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深圳大学、甘肃农业大学

  交通工程(081202):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上海海运学院、南京工业大学、淮阴工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宁夏大学

  油气储运工程(081203):中国民用航空学院、华东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飞行技术(08120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海技术(081205):大连水产学院、青岛海洋大学、湛江海洋大学

  轮机工程(081206):青岛海洋大学、烟台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物流工程(081207W):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海事管理(081208W):大连海事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081401):北京联合大学、山西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长春税务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盐城工学院、淮阴工学院、浙江林学院、山东工程学院、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轻化工程(081402):吉林农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盐城工学院

  包装工程(081403):北京林业大学、河北理工学院、华北工学院、北华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湖北工学院

  印刷工程(081404):内蒙古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渝州大学

  纺织工程(081405):德州学院、甘肃工业大学

  服装设计与工程(081406):扬州大学、嘉兴学院、西南农业大学、四川轻化工学院

  食品质量与安全(081407W):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酿酒工程(081408W):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081501):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复旦大学

  飞行器动力工程(081502):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081603):沈阳工业学院

  工程力学(081701):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华北工学院、包头钢铁学院、大庆石油学院、苏州科技学院、武汉科技大学

  生物工程(081801):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大连大学、鞍山钢铁学院、东北电力学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宁波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厦门大学、宜春学院、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学院、湖北农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渝州大学、西南农业大学、攀枝花学院、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学院、四川工业学院、四川农业大学、遵义医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学院、陕西理工学院、甘肃工业大学、新疆大学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081901):天津农学院、吉林大学、湖北工学院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081902):甘肃农业大学

  农业水利工程(081904):安徽农业大学

  木材科学与工程(082002):广西大学

  刑事科学技术(082101):甘肃政法学院

  消防工程(082102):南京工业大学

  核生化消防(082105W):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农学(090101):西南科技大学

  园艺(090102):淮阴工学院、浙江林学院、漳州师范学院、聊城师范学院、江汉大学、湛江海洋大学、四川师范大学

  植物保护(090103):西南林学院

  植物科学与技术(090106W):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种子科学与工程(090107W):中国农业大学

  草业科学(090201):河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宁夏大学

  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090302):宁夏大学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090303*):四川农业大学

  园林(090401):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塔里木农垦大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09040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莱阳农学院、宁夏大学

  动物科学(090501):常德师范学院、海南大学

  动物医学(090601):宜春学院、聊城师范学院

  水产养殖学(090701):山西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烟台师范学院

  基础医学(100101*):郑州大学(五年)

  预防医学(100201):大理学院(五年)

  临床医学(100301):长春中医学院(五年)、江汉大学(五年)、甘肃中医学院(五年)

  麻醉学(100302*):华北煤炭医学院(五年)、承德医学院(五年)、郑州大学(五年)、川北医学院(五年)

  医学影像学(100303*):承德医学院(五年)、包头医学院(五年)、齐齐哈尔医学院(五年)、皖南医学院(五年)、郧阳医学院(五年)、华南理工大学(五年)、泸州医学院(五年)、陕西中医学院、兰州医学院(五年)、甘肃中医学院(五年)

  医学检验(100304):中山大学(五年)、苏州大学(五年)、浙江中医学院(五年)、广西医科大学、大理学院(五年)、兰州医学院(五年)

  视光学(100306W):沈阳医学院、昆明医学院(五年)

  康复治疗学(100307W):首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学院(五年)、福建医科大学(五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五年)

  精神医学(100308W):中南大学(五年)

  医学技术(100309W):四川大学

  听力学(100310W):浙江中医学院(五年)

  口腔医学(100401):长治医学院(五年)、包头医学院(五年)、苏州大学(五年)、南通医学院(五年)、河南大学、湖南中医学院(五年)、汕头大学(五年)、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五年)、海南医学院(五年)、川北医学院(五年)

  中医学(100501):温州医学院(五年)、厦门大学(五年)、滨州医学院(五年)、华中科技大学(五年)、海南医学院(五年)、重庆医科大学(五年)

  针灸推拿学(100502):北京联合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五年)、江汉大学(五年)

  中西医临床医学(100505W):辽宁中医学院(五年)、安徽中医学院(五年)、福建中医学院(五年)、泸州医学院(五年)、川北医学院(五年)、云南中医学院(五年)

  法医学(100601*):张家口医学院(五年)、温州医学院(五年)、新乡医学院(五年)、川北医学院(五年)

  护理学(100701):张家口医学院(五年)、内蒙古民族大学(五年)、辽宁中医学院(五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淮南工业学院(五年)、皖南医学院(五年)、三峡大学(五年)、武汉工业学院(五年)、湖北民族学院(五年)、广州医学院、桂林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五年)、兰州医学院

  药学(100801):长治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五年)、大连医科大学(五年)、锦州医学院(五年)、北华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五年)、浙江工业大学、宜春学院、泰山医学院、南华大学、青海民族学院

  中药学(100802):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广东药学院、重庆邮电学院

  药物制剂(100803):天津中医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湖北中医学院、大理学院

  中药资源与开发(100806W):中国药科大学

  管理科学(110101*):天津财经学院、南京经济学院、江西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学院、西北师范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10102):天津轻工业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张家口医学院(五年)、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吉林化工学院、通化师范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东北农业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水产大学、苏州大学、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南通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南通师范学院、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林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华东交通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滨州医学院、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师范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原工学院、武汉科技学院、湖北工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学院、长沙交通学院、广东医学院、湛江师范学院、广西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四川轻化工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学院、西安科技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兰州铁道学院、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

  工业工程(110103):北方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常州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华东交通大学、南方冶金学院、青岛化工学院、中国煤炭经济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西安科技学院、西北轻工业学院

  工程管理(110104):山西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南京审计学院、浙江财经学院、烟台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业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五邑大学、桂林工学院、攀枝花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甘肃工业大学

  工商管理(11020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忻州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南通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江汉大学、五邑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攀枝花学院、西南科技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宜宾学院、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西学院、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学院

  市场营销(110202):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吉林工学院、吉林化工学院、东北农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水产大学、盐城工学院、淮阴工学院、常州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浙江中医学院、安庆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井冈山师范学院、烟台大学、河南中医学院、湖北大学、江汉大学、吉首大学、湖南中医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广东药学院、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四川工业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学院、西安石油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学院、甘肃农业大学、青海大学

  会计学(110203):吉林工学院、嘉兴学院、上饶师范学院、临沂师范学院、江汉大学、攀枝花学院、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工业学院、西南林学院、云南师范大学、青海大学

  财务管理(110204):北方交通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大庆石油学院、上海海运学院、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淮阴工学院、淮海工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华东地质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江汉大学、湘潭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天水师范学院、青海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110205):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商学院、河北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南通师范学院、南京审计学院、浙江工程学院、安徽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华侨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株洲工学院、湖南商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南民族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渭南师范学院、西安财经学院、兰州商学院、新疆财经学院

  旅游管理(110206):中央民族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鞍山师范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四平师范学院、长春师范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浙江林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漳州师范学院、江西农业大学、聊城师范学院、郑州工程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襄樊学院、江汉大学、岳阳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学院、四川轻化工学院、乐山师范学院、贵州工业大学、大理学院、西北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电子商务(110209W):石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天津财经学院、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工学院、辽宁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工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南京邮电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杭州商学院、浙江财经学院、合肥工业大学、淮南工业学院、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福州大学、南昌大学、南方冶金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工程学院、郑州工程学院、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商学院、桂林电子工业学院、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学院、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学院、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云南财贸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石油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

  物流管理(110210W):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工业学院、长安大学

  行政管理(110301):中央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学院、太原理工大学、沈阳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通工学院、宁波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青岛海洋大学、济南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江汉大学、中南林学院、广州大学、五邑大学、广东商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内江师范学院、乐山师范学院、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工业大学、西安工业学院、西北轻工业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110302):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农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锦州医学院、长春中医学院、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南京经济学院、嘉兴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安徽财贸学院、华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青岛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泰山医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师范学院、郑州大学、焦作工学院、新乡医学院、河南财经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荆州师范学院、湘潭大学、吉首大学、长沙电力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广东药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商学院、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学院、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学院、昆明医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学院、兰州医学院、兰州商学院、青海医学院、宁夏医学院、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110303*):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安徽财贸学院、山东财政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昆明医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110304*):内蒙古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贵州大学

  公共关系学(110305W):北京广播学院、东华大学

  公共政策学(110307W):中山大学、西北大学

  城市管理(110308W):云南大学

  公共管理(110309W):西南交通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11040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农村区域发展(110402):河北经贸大学、西南农业大学

  图书馆学(110501):河北经贸大学、长春大学、长春师范学院、苏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

  档案学(110502):上海师范大学、扬州大学

二、调整专业: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 外交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


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国科发计〔2012〕70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实施,指导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科学技术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附件:“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http://www.gov.cn/zwgk/2012-07/11/content_2181012.htm


                  科学技术部 外交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水利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 中国科学院
                   中国气象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家海洋局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二〇一二年五月四日





附件:

“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一、形势——挑战与机遇
(一)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的《京都议定书》,到2010年的《坎昆协议》,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从约280ppm(百万分之一体积比)增加到2010年的389.8ppm。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0.74℃,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1~6.4℃,海平面将上升0.2~0.6米。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以上科学认识已成为国际社会及各国制定气候政策和处理气候变化国际事务的根本出发点。
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同时也是发展问题。气候变化对当今人类社会构成了巨大挑战,国际社会正在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而采取积极的减缓和适应行动,这些行动不仅是人类规避气候变化灾难性影响的举措,而且提出了如何实现低碳发展的问题,将对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构成深远的影响。
(二)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需求
气候变化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近百年来我国气候也经历了变暖过程,气候变化已经给我国地表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深刻的影响,并影响到社会经济系统。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过去30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迅速,目前的年排放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尽管我国单位GDP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行动。1993年我国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2007年成立了温家宝总理任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同年,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8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历史机遇。应对气候变化涉及许多领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增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坚持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节能减排,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
应对气候变化归根到底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认识气候变化规律、识别气候变化的影响、开发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制定妥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参加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规则的制定等,无不需要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有力支撑。
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气候变化综合研究计划并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实用技术研发。
作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发起国和世界上较早开展气候变化研究的国家之一,我国努力实现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推进相关国际科技合作。《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气候变化相关科技研发确定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和优先主题的重要内容;2007年6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14个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
近30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研究及相关的科技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一批与气候变化研究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基地,形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研究队伍,初步构建气候变化观测和监测网络框架;在气候变化的规律、机制、区域响应及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批国际公认的研究成果;发展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形成了一批高效的减缓与适应实用技术。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尚存在差距: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战略顶层设计不足,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与应用之间的协调不够,长期稳定支持的机制建设有待加强;科学研究的国际视野欠缺,自主创新研究不足,前瞻性不强;减缓与适应技术研发滞后,尚不能充分满足国家需求;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机构,研究队伍有待优化;信息共享机制亟待建立,资源整合有待加强。
为在“十二五”时期加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服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需求,特此制订《“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全球视野、服务大局,统筹规划、重点突破,交叉融合、自主创新,强化能力、培养人才”为原则,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水平,增强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研发的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全球视野,服务大局。按照“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的要求,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以全球视野凝练战略目标,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行动进行整体规划布局。
2. 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坚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统筹考虑减缓与适应、当前利益与长远战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针对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在关键性、紧迫性、全局性的应对气候变化科技问题上实现重点突破。
3. 交叉融合,自主创新。针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有效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科技资源,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融合,通过学科间的互相推动,促进原始创新,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整体跨越式发展。
4. 强化能力,培养人才。加强气候变化观测、模拟、实验、共享等科技基础设施和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研发能力的建设,建立具有较强保障能力的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类科技人才的培养,建立现代人才激励与竞争机制,加大海外优秀人才和智力的引进力度。
(三)规划目标
《专项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提升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技实力,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推动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支撑“十二五”时期和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等目标的实现;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的政策法规,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的国家管理体系。具体目标包括:
1. 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气候变化观测、监测平台和地球系统模式初步建立,温室气体浓度监测卫星研发成功并应用,气候变化相关观测系统、高性能计算软件和配套硬件设备的研发水平得到提高;在气候变化事实、机制、归因、模拟、预测,以及影响评估和适应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 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创新和科学决策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并不断完善,低碳技术与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得到大力发展,碳排放核算、核查与监督的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建立,科技与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法律、政策的综合研究得到加强,有力支撑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绿色发展战略思路和对策的提出。
3. 气候变化研究的人才队伍、基地建设与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得到提升。跨学科、跨领域、国际化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基本形成,建成应对气候变化科研基地,科研资源服务和共享能力明显提升,开放型国际科研平台建设得到加强,为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4.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科技的宏观协调和管理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对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对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能力建设和决策支持的统筹得到加强,各领域、各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协调配合得到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的管理效能不断提高。
三、重点方向
(一)科学基础
1.气候变化观测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研究提出准确描述气候变化的基本变量,以及基本变量的有效观测方法和技术,评估与改进现有温度、降雨量、云等基本变量的观测技术、方法,加强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等大气成分变化的卫星观测和反演,完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与观测规范。
2. 长序列、高精度的过去气候变化重建
发展长序列、高精度过去气候变化重建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多种气候变化记录代用资料的有效集成方法、过去气候变化的历史借鉴。
3. 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与机理
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事实的诊断、规律与特征分析,研究自然驱动力自身的变化规律与定量描述、驱动过程与机制,以及驱动力、驱动过程间的交互作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方式、特点与量化归因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驱动力的交互作用研究。未来20~50年自然与人为驱动力的变化趋势,气候系统对驱动力变化的响应,即气候系统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气候系统的稳态运行规律、临界阈值与自适应机制,气候系统的非线性特征、突变与触发机制。开展地球工程的相关基础理论探索研究。
4. 全球气候变化数据的综合集成
研究气候系统关键要素观测数据的同化方法、融合与集成技术,包括多源、多尺度数据在同一个演进的地球系统中的一致性表达,不同物理机制下不同模型融合到统一的地球系统模型中。发展多用途数据产品的生成,区域碳收支定量认证及碳汇核算,影响气候的人类活动数据集成,全球气候变化数据网络(库)的设计构建与共享服务。
5. 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和气候变化的模拟与预估
推进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与完善及模拟,研究地球系统模式的设计,关键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参数化及其不确定性,重要耦合过程(如云-气溶胶-辐射相互作用等)的耦合技术,地球系统模式的高性能集成环境的创建与计算方法的发展,地球系统重要气候事件和过程的模拟,气候变化的可预报性及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
(二)影响与适应
围绕水资源、农业、林业、海洋、人体健康、生态系统、重大工程、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着力提升气候变化影响的机理与评估方法研究水平,增强适应理论与技术研发能力,开展典型脆弱区域和领域适应示范,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
1. 气候变化影响的机理与评估方法
加强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影响机理的实验与综合评估模型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与风险分析,评估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以及全球持续升温情景对各领域和区域的综合影响。
2. 适应理论与技术研发
开展我国部门、行业、区域适应理论与方法学研究,开发适应决策支持系统,评估适应资金与技术需求,研发脆弱领域和针对性强的适应技术,开发极端气候事件的防御及防灾减灾技术,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体系, 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技术标准,加强适应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推广。
3. 典型脆弱领域和区域适应示范
围绕农业、林业、水资源、人体健康、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重大工程、防灾减灾等主要领域和水资源脆弱区、自然灾害频发区、农牧交错带、海岸带及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等典型区域,开展适应对策和措施研究,分析适应措施的成本效益,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示范。
4. 适应气候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点区域、脆弱人群与适应优先事项研究。加强气候变化适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气候变化适应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规划的结合研究,开展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制定和立法研究,以及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
(三)减缓
着力提高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的科技支撑能力,推动非化石能源和洁净煤技术的创新和市场化推广,加强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和提高能效新技术开发,推进林业碳汇、工业固碳的关键技术研发,着力解决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关键技术的成本降低和市场化应用问题,建立二氧化碳排放统计监测技术体系,为完成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约束性指标提供支撑。
1. 节能和提高能效
以发展循环经济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为原则,以工业、建筑、交通等主要耗能领域的单项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以及共性关键技术为重点,研究开发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梯级综合利用技术、工业余能余热高效利用技术、建筑与基础设施节能技术、交通运输工具的节能技术和新能源利用技术。
2. 清洁能源和洁净煤
以支撑清洁能源技术的规模化与经济利用为目标,开发高性价比风力发电技术、太阳光伏电池及利用技术和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加强燃料电池、生物质能、核能、氢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的开发利用技术研发。瞄准主力在役能源的清洁和低碳化,加强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煤基清洁能源生产技术和非常规天然气规模化开发利用技术。
3. 碳的增汇、捕集利用与封存
研究生物固碳工程技术,研究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调控农业生产方式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和示范。
4. 碳收支的监测与管理
建立碳源、碳汇的综合监测技术体系,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标准和方法,研究我国区域、行业碳收支状况核算的方法与技术,构建支持温室气体减排测算、报告和核查的关键技术与管理体系。
(四)经济社会发展
重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推动我国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与综合示范,提高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1. 国家重大战略与政策
研究建立和完善涉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制度、法律、政策、行动措施和考核体系,研究我国与应对气候变化相适应的国际贸易战略与政策,研究建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战略措施与行动计划,研究提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前沿科技发展战略及与区域性气候、资源、环境演变规律和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2. 国际战略与国际合作
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分析其对我国经济、贸易、资源、能源和生态安全的影响。研究气候友好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研究开发气候、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分析模型。分析全球及主要国家温室气体长期目标、减排路径、减缓和适应成本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设计,研究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公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研究完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战略,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极地保护与合作战略,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研究。
3. 低碳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绿色、低碳发展理论,分析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力、影响与社会经济成本、收益,研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减排策略,提出我国的低碳发展路线图。研究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和区域人民生计的影响,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区域社会经济布局研究。开展重点领域和区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与示范,开展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管理研究。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技术综合示范。
4. 公众意识
传播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全民绿色、低碳消费行为模式的转变,加强科学普及,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教育普及体系和知识传播体系的建设,提高全民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四、重点任务
(一)基础研究
1. 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过程和机理研究
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成因及多尺度相互作用,探索海陆气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及其与全球气候的关系,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突变及其变化的可预报性,全球变化敏感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规律及其预测,日地关系、地球深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2.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
研究建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历史、碳转移检(监)测技术体系,开展大尺度土地与近海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研究人为气溶胶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活动对20世纪全球增温的影响。
3. 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研究
研究生物圈的结构功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调控途径,冰冻圈的变化及其影响,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海洋环境的影响及人类适应途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演变规律、影响与适应,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与适应,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适应,气候变化经济学、气候系统管理与综合风险防范,气候系统适应全球变化的弹性与阈值。
4. 气候系统综合观测和数据集成研究
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关键参数和过程的综合观(监)测、高精度遥感器的原理研究和遥感与地面观测资料的校准;研究气候系统多源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同化、融合与集成及共享机制。
5. 地球系统模式发展与数值模拟研究
开展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的研发与气候预测;开展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发及其高效并行算法研究与并行耦合器研制,开展气候变化对陆面、海洋、生态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及其对气候反馈作用的评估与气候系统变化预估。
(二)减缓与适应技术
选择一批跨部门、跨领域、可操作性强、应用前景广阔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进行重点支持、集中攻关并示范。
重点发展以下十项关键减缓技术:(1)高参数超超临界发电技术;(2)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3)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技术;(4)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和并网技术;(5)新能源汽车技术及低碳替代燃料技术;(6)城市能源供应侧和终端侧的节能减排技术;(7)建筑节能技术;(8)钢铁、冶金、化工和建材生产过程中节能与余能余热规模利用技术;(9)农林牧业及湿地固碳增汇技术;(10)碳捕获利用及封存技术。
重点发展以下十项关键适应技术:(1)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预警技术;(2)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技术;(3)植物抗旱耐高温品种选育与病虫害防治技术;(4)典型气候敏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技术;(5)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6)人体健康综合适应技术;(7)典型海岸带综合适应技术;(8)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保障技术;(9)重点行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标准与规范修订;(10)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针对相关领域和部门发展以下减缓与适应技术:
1. 能源领域
在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方面,发展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与处理技术,煤炭开发过程中发展甲烷气排放控制技术、煤层气及矿井抽放气开采与利用技术;发展高参数超临界发电关键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发展天然气分布式供能技术,发展煤基低碳替代燃料及化学品生产关键技术。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高效开发利用的相关技术。水能开发利用方面,发展大型复杂水电站群的优化规划技术、流域梯级水电站群多目标联合运行和优化调度技术、高效水力发电技术;风能开发利用方面,发展大规模风能利用的风场技术、大型海上风电技术、风力资源预测技术;太阳能开发利用方面,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关键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方面,发展能源植物培育技术、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生物燃料生产关键技术和垃圾填埋气、沼气净化与能源化利用技术。开展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制-储-用一体化燃料电池发电集成示范。
在核能技术方面,研发第四代核能技术的钠冷快堆技术、超高温气冷堆、一体化压水堆技术、先进核燃料关键技术、规模化制氢技术,并开展相关示范。
在能源输送与调配方面,重点发展以大规模间歇式电源友好接入和协调控制技术、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提升技术、电动汽车充换电及规模化储能技术、供电可靠性提升技术、用户双向互动服务技术、信息通信支撑技术为代表的智能电网技术。
在节能技术方面,发展高效通用机械及辅助设备技术、电力电子设备节能关键技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用户侧节能管理技术等。
2. 工业领域
在钢铁工业领域,发展煤粉的催化强化燃烧及减排关键技术、微波冶金技术、无水装煤炼焦技术、高炉渣余热回收关键技术、低品质热能回收及综合利用技术等。
在建材制造和应用领域,重点研发低碳排放的胶凝材料、生物质材料和节能及太阳能建筑用新型建筑材料等。
在石油与化工领域,发展新型化工过程强化技术、工业排放气高效利用技术等。
在有色金属领域,发展复杂矿物选别与富集技术,研发高效节能采选设备,有色金属冶炼过程节能降耗的控制与优化技术、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工艺和炉型,优化热法炼镁工艺装备,研发高性能长寿命动力电池用关键材料、余热利用与节能技术、可循环再生有色金属流程装备等。
在先进制造领域,开展低能耗、低排放制造工艺和装备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加强高耗能生产装备的节能优化设计、制造及应用推广,加强制造系统的节能优化运行技术及示范推广,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等。
3. 交通领域
开发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技术、低碳交通替代能源技术、轨道交通和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节能技术,推动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产业化及动力电池突破计划。
发展高效环保航空动力综合能量管理技术、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低排放燃烧室设计技术、高效低能耗大涵道比压缩系统耦合设计技术、高效低能耗涡轮气动设计技术、高效通用航空器发动机技术和航空器轻量低阻技术。发展节能船型及其关键装备技术。
4. 建筑与人居领域
开展提高大型热电联产电厂能源利用效率和城市管网热量输送能力的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开发利用热泵改造各种供热锅炉并回收排烟潜热技术、集中供热供冷技术、分布式能源应用技术、LED相关的光源、灯具、控制和新的照明设计方法等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垃圾和污水处理的资源化和低碳化技术;根据北方区域的气候特点,研发针对北方中小城镇的高效集中供热热源方式为主的城市能源供应系统的节能和减排技术、城市集中供热采暖末端的室温调节技术;根据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气候特点,研发住宅的分散式室内环境调控新系统,在适宜地区研发和推广木结构建筑。
研发农村的建筑保温技术,优化北方“炕-灶”系统,研发高效低成本的秸秆压缩成型技术和相应装置、生物质热制气技术和系统,大力推广农村地区沼气生产关键技术和示范。
5. 农业、林业与其他土地利用
在减排技术研发方面,重点发展生产过程中机械节能减排技术、减少反刍动物甲烷排放和动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农业秸秆与林业生物质能源生产与利用技术、标准化建设以及CDM方法学。
在适应技术研发方面,加强农业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完善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技术和检测方法学;加强培育抗逆植物品种的生物学技术和作物结构调整技术研发。
在固碳增汇技术研发方面,加快研发中低产田改造的增产与固碳增汇技术,造林、再造林、森林抚育经营、森林保护与管理技术,森林退化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草地、荒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管理工程增汇关键技术,探索碳汇渔业关键技术, 构建近海增汇水产养殖模式。
6. 海洋与海岸带
开展近海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与固碳关键技术,探索海洋能利用技术,开展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适应技术研发与示范,加强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的风暴潮、巨浪、赤潮等海洋灾害预警关键技术研发。
7. 水资源
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降水、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评估,研发适应区域旱涝的水资源优化与跨流域调水配置方案;研发洪水资源化利用、海水淡化、中水处理和应用技术,以及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的影响评估与适应技术,研究制定抗冰冻与抗高温的水工建筑物设计标准,开发高性能混凝土与替代物应用技术;加强重大洪涝和干旱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技术。
8. 生态与环境
重点加强气候变化对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估技术研发,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功能恢复关键技术与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与恢复技术,加强气候变化引起的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与监测、防控技术。
重点研发温室气体与主要污染物排放关系的评估技术、区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与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关键技术,发展重要工业固定源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技术,以及产品低碳标识和认证技术。
9.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开发与示范领域
研发低能耗的燃烧前、燃烧后及富氧燃烧、碳捕集流程工艺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建立埋存地址鉴定与选址、地下二氧化碳流动监测与模拟、泄漏风险评估与处理、测量与监测等关键技术,开展二氧化碳强化采油、微藻制油和化工利用等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路线图及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围绕发电、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综合集成与示范。
(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研究
研究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竞争力与竞争格局、资源供需格局、贸易规则等的变化及其给我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研究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减缓机制、技术转让机制、资金机制、适应机制与碳市场机制等,提出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具体谈判策略和方案;建立适应-减排-发展关系的耦合模型和温室气体排放路径、峰值,支撑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宏观决策。开展我国各行业、区域减排潜力和成本效益分析与比较,提出促进我国各行业减排的法规、财政、金融、科技、市场等综合机制与制度安排。
跟踪研究主要国家气候变化科技进展及政策,分析比较我国主要行业低碳技术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研究制定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编制重点行业减排的技术清单和脆弱区域及领域的适应技术清单,研究低碳技术及适应技术发展战略。
2. 重点行业低碳技术综合集成与示范
研究分析重点行业平均能效和排放水平,集成燃煤发电、钢铁、石油、化工、水泥等重点工业行业低成本减排单项技术,形成适合不同地区的减排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示范并推广智能交通技术,在不同气候区域开展建筑、社区方面的节能技术综合示范。
3. 区域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气候变化预测研究,以及不同预测结果的比较分析,确定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的趋势。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区域经济布局调整研究,开展农业、林业、水利、海岸带及农牧交错带等气候敏感区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展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人群生计影响的监测、评估和预警研究与示范。
4. 碳源和碳汇的监测、统计与评估体系
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实时监测、估算方法与技术,研究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测量、统计与核查方法和技术体系,研究建立能效评估、能效对标、合同能源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开展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服务和碳排放交易技术服务在不同区域的试点和示范。
5. 重大工程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综合集成与示范
开展气候变化对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等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评估方法及适应技术研发,开展气候变化对西气东输等能源运输工程的影响评估方法及适应技术研发,开展气候变化对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影响评估方法及适应技术研发。
6. 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开发城市高效低碳运行的规划设计技术,开发城市改造过程中废旧材料利用技术,开展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及经济管理机制研究。研发城市热岛效应控制技术,研发减轻城市内涝和高温雾霾的相关技术,开展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
(四)国际科技合作
通过国家科技计划支持气候变化有关科技工作的国际合作。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优先领域纳入双边或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框架,并作为科技援外的重点领域。鼓励发展与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及国外知名研究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组织和国际研究计划。
1. 参与主要国际组织及国际研究计划
紧密围绕国内需求、重点任务及我国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和国际行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组织和国际研究计划;适时发起国际研究计划,扩大我国科学家及科研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鼓励并支持在华创建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或区域性科技组织或其分支机构;鼓励并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管理人员在国际组织及国际研究计划中任职、牵头或承担重要的研究或管理工作。
2.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性气候变化合作研究
围绕青藏高原地区、东亚季风区等重点区域,开展以周边国家为重点、有利于提升我国气候变化基础研究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合作研究计划。在中国建立气候变化国际/区域研究中心。
3. 基础科学及观测领域的合作
围绕气候变化规律和机理、地球系统模拟、气候预测和预估、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估等基础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合作研究,包括气候监测与检测技术、温室气体卫星与航空遥感技术,以及气、海、地、生综合观测技术、气候预测技术、气候系统模式、气候变化影响机制等。
4. 减缓和适应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及联合研发
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强减缓与适应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及联合研发,特别是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主要行业节能减排的减缓技术,以及脆弱地区和行业的适应技术。通过建立和完善与主要发达国家及重要国际组织的多种合作机制,开展技术合作,鼓励企业在技术合作研发、示范、产业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建设一批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深化和拓展与主要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领域的合作,包括研发、示范、能力建设及标准、环境与安全政策等。
5. 国际科技援助及南南科技合作
继续争取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援助,积极拓展国际资金渠道,充分利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中的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等机制,提高我国减缓和适应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以区域合作机制和基础四国合作机制等为基础,深化和拓展气候变化领域的南南科技合作;加强与非洲国家、周边邻国、小岛国、最不发达国家在观测、适应和减缓技术转移和示范、人才培训等能力建设领域的合作;推动建立基础四国气候变化技术研发联盟,加强在国际气候制度设计、谈判和履约技术性议题等领域的合作研究;加强在《公约》或其他多边、双边机制下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的合作,建立地区技术合作及适应研究中心或网络。
(五)能力建设
1. 完善基础平台建设
完善现有相关基地平台科学仪器装备,保障其稳定运行和服务,提高现有相关基地平台应对气候变化的研发能力和水平。开发支撑观测和模拟的高性能应用软件及超级计算机系统,完善高分辨率物理气候系统模式,加强生物地球化学模式的研发,构建中国气候变化综合观测与模拟数据共享平台。
2. 优化和完善综合观测监测系统
科学规划重点领域野外研究站、监测站的布局,统一仪器设备观测方法和量值溯源标准,建立数据采集、处理、共享标准,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计量及标准体系,加强网络科研环境建设,保障野外站稳定运行,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研究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观测数据等条件支撑。通过基地布局优化,发展新的观测技术,完善我国气候变化综合观测系统,研发数据同化、融合和再分析技术,实现多源数据同化,提高变量估计精度及极端事件的预测和评估水平。
3. 加强联合攻关与技术集成
围绕重大研发目标,加强研究实验基地和平台间的合作,开展联合攻关、专题研发和技术集成活动,科学配置增量资源。通过开展野外观测试验、基础数据积累、科学研究和示范区建设,推进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技术的开发与推广能力,形成新能源利用、固碳减排、二氧化碳利用等多种低碳技术体系,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原始创新能力。
4. 推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基地建设
依托现有的国家气候变化研究单位和观测(监测)网络,推动跨部门、跨行业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联合研究和综合研究,协调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鼓励企业成立行业低碳技术联盟,搭建行业开放式技术创新平台,全面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完善气候变化的科学数据平台与资料共享机制,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科学数据平台建设,推进网络化气候变化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和机制建设,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信息发布体系和支撑技术服务网络建设。
5.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培养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性、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建立气候变化研究后备队伍;加强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人才培养和引进,结合国家主体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聚集科技资源和国际合作资源,结合中组部千人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计划的实施,加大海外优秀人才和智力资源的引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强、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领军人才和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鼓励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研究计划,并积极推荐其在相关国际组织任职,提升国际影响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协同创新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的整体布局,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协同创新,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国家科技计划加大对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的投入,引导和吸引社会力量与资源,推动规划实施和规划目标实现。组织开展对基础性、前瞻性应对气候变化科技问题的研究,加强重大关键、前沿技术研发和综合集成;各有关部门结合国家需求和部门或行业特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和政策研究,强化技术研发、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积极引导、吸引和支持各种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支持气候变化科技,积极鼓励各种创业机构、担保机构及民间资本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相关产业发展。
(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普及与宣传工作
继续组织实施《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编写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普教材,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示范教育基地;以政府为主导,利用电视、网络、图书、期刊、报纸、影视和音像作品等大众传媒进行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充分发挥各类科普教育基地作用,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示范引导,培育气候友好的社会道德和文化。
(三)鼓励和支持地方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技行动
各地方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气候变化影响及节能减排目标,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贯彻,统筹各方资源,加大投入,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技术和适应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加强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科技队伍建设,增强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的能力,鼓励东部发达省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











荆门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

湖北省荆门市人民政府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荆门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的通知

荆政发〔2004〕1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屈家岭管理区,市政府各部门:
《荆门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四年六月二十九日


荆门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推进政务公开,增加行政活动的透明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湖北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政府信息,是指本市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及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以下简称政府机关)在其管理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得或掌握的有关信息。

第三条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免予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外,均应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应当遵循合法、真实、便民和及时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政府信息公开活动的正常进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政府办公室、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监察部门和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以及其他有关政府机关组成,负责研究、协调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市政府办公室和县(市、区)政府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推动本办法的实施。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监察部门依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组织监督检查和评议。
政府机关应当指定专门机构处理本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事务,并建立信息公开工作程序和制度。
第六条政府机关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下列政府信息:
(一)政府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以及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其他文件;
(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计划、工作目标及其实施情况;
(三)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和出台的相关政策;
(四)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各类专业规划及执行情况;
(五)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的批准文件、补偿标准、安置方案等情况;
(六)与人口、自然资源、地理、经济发展等有关的基本情况;
(七)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职能及调整、变动情况;
(八)行政许可事项的依据、条件和程序以及行政收费项目的依据和标准;
(九)向社会承诺办理的事项及其完成情况;
(十)政府机关领导成员的履历、职责和调整变化情况;
(十一)影响公众安全的疫情、灾情或者突发事件的预报、发生及其处理情况;
(十二)政府财政预算、决算和实际支出以及审计情况;
(十三)重要专项经费的分配和使用情况、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政府投资建设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十四)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政府采购限额标准、采购结果及其监督情况;
(十五)扶贫、优抚、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标准、条件及实施情况;
(十六)公务员招考、录用以及公开选任干部的条件、程序、结果等情况;
(十七)政府机关依法应当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
第七条政府机关应当编制本机关属于应当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目录。有条件的政府机关,可以编制本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以外的其他政府信息目录。
政府信息目录应当适时调整和更新。
第八条市人民政府设立门户网站。政府门户网站应当定期进行内容更新。
第六条规定的政府机关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的信息均应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开。
负责信息化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公开的政府信息目录汇总,在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并提供查询与检索服务。
第九条市人民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在荆门日报上公开。
政府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报刊、电视、电台、新闻网站等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刊登和报道。
第十条政府机关应当设立固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栏、电子屏幕、电子触摸屏、便民信息亭等设施,设置公共查阅室或者公共查阅点,方便公众检索和查阅。
有条件的政府机关可以设立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热线。
第十一条市政府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代表本级政府定期向社会发布政府信息。
市政府各部门和县(市、区)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建立本部门和本地区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未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如遇突发公共事件,可以临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事件的相关情况。
第十二条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重大利益,或者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项在正式决定前,实行预公开制度,政府机关应当将拟决定的方案向社会公布,在充分听取意见后进行调整,再作出决定。
第十三条属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政府机关应当在信息生成后及时公开,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公开的,公开时间不能迟于信息生成后的15日。
政府机关未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要求政府机关及时公开,并有权向有关监督机关投诉。
第十四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依据本办法,要求政府机关公开其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以外的其他政府信息。
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可以采用信函、电报、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或口头向掌握该政府信息的政府机关提出申请。口头申请的,政府机关应当作好记录。
申请应当包括申请人的基本情况,所需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等,以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查询和答复。政府机关应当根据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和实际需要,结合信息的特点,决定采取适当的公开形式。
第十五条政府机关收到申请后应当登记,并在接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公开,同时答复申请人;决定公开的,应当在申请人办理申请手续后当场公开;不能当场公开的,应当在申请人办理手续后10个工作日内公开。情况复杂的,经政府机关信息公开专门机构负责人同意,可以将期限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最长不超过15个工作日。决定不予公开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申请人有异议的,可向有关监督机关反映。
第十六条决定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政府机关不得自行或者通过第三方以有偿或变相有偿形式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
第十七条政府信息含有免予公开的内容,但能够区分处理的,政府机关应当公开可公开的内容。
第十八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不完整、不适时或不相关的,有权要求政府机关及时更改。受理的政府机关无权更改的,应当转送有权处理的部门。
第十九条政府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应当提供条件,方便申请人当场查阅或抄录。应申请人的要求,政府机关可以提供打印、复制等服务。申请人要求出具查阅证明的,政府机关应当提供。
申请人在申请中选择以其他形式获取政府信息复制件的,政府机关应当依照申请要求的形式提供。因技术条件限制无法满足的,政府机关可以选择符合该政府信息特点的形式提供。
第二十条政府信息联席会议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并定期对政府机关信息公开情况实施检查和评价,向社会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情况报告。
第二十一条政府机关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办公室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监察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履行主动公开义务,不及时主动更新公开内容的;
(二)违反本办法中关于公开内容、方式、程序和时限规定的;
(三)有偿或变相有偿提供应该公开的政府信息的;
(四)未履行告知义务导致第三方合法权益受损害的;
(五)违反规定收费的;
(六)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不真实的;
(七)违反保密法律、法规规定的。
第二十二条乡镇人民政府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由荆门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